• 产业门户
  • 广告服务
  • 本网站仅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展示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务

分享

《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四川中医药全产业链“掘金”

2024-05-31 17:06 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 5616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近年来,四川化中医药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壮大中医药产业发展,让中医药产业“含金量”更高——

 

中国中医药报

 

       孟夏时节,四川省各地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合江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福森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采摘石斛花。赵运懿摄

 

       点绿成金,让中医药成为“致富田”。近年来,四川打造天府中药城、三台麦冬、内江天冬、秦巴药库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努力培育“川药”品牌,聚力推动中药产业提质增效,中药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机制建设到品质提升,再到集群发展,四川将中医药产业纳入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总体部署,多措并举加速建设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带动各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致富,让中医药产业‘含金量’更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

 

抓机制建设,打造“金名片”

       成都彭州的川芎、绵阳三台的麦冬、遂宁的白芷、巴中的枳壳、达州的乌梅……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医药资源优势显著。

       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错落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四川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中医药产业“含金量”更高,是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此,四川从顶层设计着手,狠抓机制建设,明确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发展中医药产业。绵阳、内江、巴中等地还成立了“麦冬办”“天冬办”“巴药局”等特色机构。

在机制建设的整体牵引下,四川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7个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县建设;并引入国资成立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注册资金30亿元,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首批设立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3000万元,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苦练“内功”的同时,四川还加大对外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川药出川。赴香港、澳门举办四川中医药专场推介会,有效利用香港中药材交易所搭建的交易平台,联动宜宾、达州、巴中等中药产业资源富集的市(州),采用市场化运作,借助香港、澳门国际化平台拓展全球市场。冬虫夏草、党参、黄连、半夏等品种,地奥心血康胶囊、三七通舒原料药、康复新液、抗病毒颗粒等中成药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在产业链发展路径上不断‘补链、延链、强链’,聚合资源要素,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田兴军表示。

       当下,中医药全面融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把中医药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加以谋划,推动川渝在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相互赋能、相向发展。中医药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对外交流的“金名片”。

抓品质提升,用好“金钥匙”

       丰富的药材资源只是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药用价值、让中医药产业“含金量”更高?药材品质就成了解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的质量控制,源头药材是关键。与此同时,全产业链管理和规范化栽培种植,两者缺一不可。

       2019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4月,11个省级部门联合发布了《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工作方案》。这两个方案,为中药的全过程管理提供操作指引。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陈士林院士团队作用,发布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中药创新药秦威颗粒获批上市,抗肺纤维化、中风、老年痴呆等5个国家I类创新中药进入临床实验。成立国内首家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在资阳、达州等地布局区域中药制剂中心,推进中药制剂研发、调剂。推进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近五年,四川中医药领域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余项。仅2023年,四川中药创新药、医院制剂、智能装备研发等就实现成果转化超过2亿元。

 

       推进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依托省级平台向上与国家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对接,向下与省级溯源试点县级平台对接,实现“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县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从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过程溯源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了参与省级溯源各类经营主体256家、种植基地387个、涉及品种87种、溯源基地面积50余万亩。

       从标准化着手,率先组建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首个中医药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发布一系列中医药标准。中医药川芎 ISO国际标准发布,新修订的川芎质量标准在《欧洲药典》发布。姜黄、西红花、葛根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获得立项。中医药省级地方标准59项,涉及中医中药服务、道地药材认证、种子种苗分级、药材传统及机械化生产、质量追溯等方面,标准的实施应用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四川中医药产业出川出海、走向世界。

抓集群发展,擦亮“金招牌”
       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药农和种植地多属小规模、分散经营,产业集群的聚集力和效率不足,缺乏龙头产业等。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业的“含金量”,四川决心求变,擦亮四川中医药产业的“金招牌”。

 

其一,变“散兵游勇”为“集团作战”。

       各地充分挖掘优势中药材,打造了一批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在四川省的政策引领下,成都彭州、内江东兴、绵阳三台、达州达川等多位“尖子生”,交出了亮眼答卷。

有“中国天冬之乡”之称的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充分挖掘道地药材天冬独特资源优势,努力将天冬培育成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的大品种。东兴区按照“一镇一园区”布局,打造14个天冬种植园区,通过“天冬+玉米、大豆、高粱、桑树、景观树”等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亩两收益”。

素有“中国麦冬之乡”美称的绵阳市三台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量1.6万余吨,麦冬产量占全国70%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总产值超过40亿元。

       被誉为“乌梅之乡”的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辖区内的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是乌梅原生资源地,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达川通过“产+销+游”全链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转化,带动园区87%的农户从事乌梅产业,园区乌梅产业综合产值4.1亿元。

       被誉为“千年药乡、百年药城”的四川省彭州市是全国知名的川芎道地产区,集聚了中医药大健康企业200余家……

其二,变“单兵作战”为“产业集群”。

       四川实施“三个一批”建设行动,成立扶持工作专班,打造了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2个超50亿元龙头企业和一批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实施产业集聚融合发展行动,打造了天府中药城、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其中天府中药城2023年实现全产业链营收260亿元。

       田兴军表示,四川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做优做强;筛选有潜力的企业,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帮助解决问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药企,带动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列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统筹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科研等要素支持,形成合力。当前,全省中医药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力争到2025年,再跨两个百亿级大关,再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

 

       四川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纵深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四川中医药大有可为。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发布评论

中新网甘肃定西6月27日电(戴文昌)27日,记者在“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定西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省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持续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医药事业、产业、...

【东盟专线】澜湄中医药诊疗和文化推广中心在柬埔寨金边揭牌中新社金边6月25日电(记者杨强)当地时间6月25日,澜湄中医药诊疗和文化推广中心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揭牌。这个由中国中医科...

中新网成都6月27日电(记者张浪)27日,在四川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批党参、金银花、当归等7种传统中药材已打包装袋,经成都海关所属天府新区海关检疫放行,即将发往国外。据成都海关统...

原标题:水富:万亩黄柏助力生态经济双丰收时下正值黄柏采收季节,水富市各黄柏种植基地都呈现出繁忙的丰收景象。近年来,水富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黄柏种植,促进生态价值转换...

6月2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